东山侗族乡:党员干部就地转为志愿者 刻画出战“疫”志愿者最美逆行者群像
详细信息
公开具体内容 | |
10月27日,东山侗族乡党员干部身着志愿者红马甲冲锋在前,穿梭在东山侗族乡街道小巷、村道要口,摸排好流动人员、耐心劝返赶集人员,刻画出战“疫”志愿者最美逆行者群像。 自10月15日邵阳市邵阳县爆发疫情以来,东山侗族乡党委政府迅速动员组织500余名志愿者党员干部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踊跃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的战斗之中。 疫情防控“夫妻档”,不同的岗位、相同的坚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涌现出无数的志愿者“夫妻档”,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互相支持鼓励,用实际行动来诠释职责使命。其中,包括来自东山侗族乡党员干部龙开洋和该乡派出所辅警龙乙华。 龙开洋作为乡派双门村的驻村干部,常年扎据在村内,熟知村情。当疫情席卷来临,他同村干部一起做好上户摸排宣传,严格按照省疫情防控文件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第九版)防疫规定,沉心耐心地对一些不配合者进行劝阻,解释执行出行规定的好处。龙乙华作为派出所辅警在平时里执勤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之余,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教年龄大的村民操作手机扫码,清扫周围的一些垃圾。 “我们有时候要上夜班,白天8点多出去,等回家了孩子都睡着了。这种连轴转的状态已经持续十多天,现在小孩子不上学,只能靠父母多照顾了。“龙乙华说,我们是为党为人民工作的,代表的也是单位的形象,要在群众最需要我的时候,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疫情防控“移动大喇叭”,坚定的声音、温暖的情。“我们家在深山里,幸好有老周,我才能知道现在外面疫情这么严峻。现在,我的女儿女婿在外务工,我不让他们回来,不能给国家添乱。”东山侗族乡金子村6组龙开道说。周宗霖是东山侗族乡文化站站长,管理着东山侗族乡各个村的大喇叭。当邵阳疫情来袭,他每天分时段、高频次发布播放专题节目、发布疫情信息、做好核酸检测的喊话动员。村村响大喇叭对村民的喊话,讲方言、唱快板,用最直白朴素的语言敲响警钟,提高防范意识。 为了让辖区每个村老百姓深刻了解疫情,他利用自己组装维修的特长,在自己的摩托车上安装了两个大喇叭及4000多元的进口高端大功率音响,每天早上7点,带上三块20安的锂电池,全副武装地从乡政府出发,有时候深夜才返还,饿了就啃块面包。就这样日晒风雨无阻连续十来天的高强度工作,平均每天骑行70多公里,最远到达同靖州县文溪搭界的金子村唐家,大约35公里,为村内大喇叭所不能传及的深山村民送去当前疫情一线最及时的信息。这种独特醒目的走村入户方式,给东山侗族乡疫情防控注入了新活力,给辖区百姓带了新的温暖。 疫情防控“退役红”,忙碌的身影、服务的意志。“我们曾是人民子弟兵,虽然我们退役了,但是我们军人的坚强信念、顽强斗志是不会丢的,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10月27日,东山侗族乡一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红力量凸显出来,他们中有90后、80后、70后……。 早在1997年服兵役的退役军人有刘群、龙忠平、杨智韬。其中刘群曾在山东潍坊、烟台担任高射炮兵,救过火、收过麦子、铲过雪……1999年,大舜号沉没在烟台海域时还志愿救援过,23年后,他再次主动申请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刘群说:“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是军魂永在,现在疫情防护非常时期,村里设点卡口、入户排查刻不容缓。” 这支20余人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便成了乡里的疫情防控应急突击队,积极参与村里消毒、疫情排查、扎建帐篷、卡口值班等工作。“我虽然刚退役不久,但骨子里那股军人热血还在沸腾,能为疫情防控尽一点力,我就很高兴。”唐斌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里的90后党员,分别在新疆、西藏服役过,刚服役满12年出来工作。像其他退役军人一样,早上7点半就前往不同的村子,对进出的村民进行核验健康码、详细登记、测量体温,每天8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他都能挂着温暖的笑容。 |
基本信息
所属领域 | 公共文化服务 | ||
一级事项 | 公共服务 | 二级事项 | 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
公开时限 | 信息形成或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开 | 公开方式 | 主动 |
公开依据 |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文化馆服务标准》 | ||
公开主体 | 东山侗族乡人民政府 | ||
公开层级1 | 乡、村级 | 公开渠道和载体 | 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部门网站 |
公开层级2 | 乡、村级 | 公开渠道和载体 | 政府网站,部门网站,基层公共服务平台 |
- 详细信息
- 基本信息